喜马拉雅儿童频道日活峰值已超300万,喜猫儿故事为何还在探索商业模式?

April 15, 2019, 6:30 a.m.

区别于樊登小读者的“内容自制”,以及ahaschool的“自制为主,入驻为辅”模式,喜猫儿故事并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,而是更偏重平台化、“内容电商式”运营。如此,考验喜猫儿故事的则是内容的选择和运营能力,为什么喜猫儿故事要坚持这种运营模式?进入少儿知识付费领域的喜猫儿故事能否“如鱼得水”?
“喜猫儿故事”由喜马拉雅团队孵化,被定位为喜马拉雅的儿童版。其延续了喜马拉雅的音频场景,收费模式为月度、年度会员制。内容板块主要有故事、儿歌、英语、动画、绘本、国学、科普及家长课堂。

 

喜猫儿故事内容主要来源于与内容提供方的合作,以及喜马拉雅儿童模块内容的二次制作。其中内容方的选择标准是内容体系化,且具有内容产出能力,以及后续服务能力。

而对于喜马拉雅儿童模块内容,喜猫儿故事通常会精选其中10%的内容进行二次制作,也通过这一方式从喜马拉雅初步引流到喜猫儿故事,因此“如何进行区别于主站的模式创新”成为喜猫儿故事内容制作运营的考虑重点。

另外,喜猫儿故事作为一个“内容电商”,不得不考虑内容及形态的丰富程度和产品外延,以提升平台的竞争力。然而对于少儿知识付费,声音形式的承载力是有限的,美育、数理思维等视觉和演绎性要求强的内容,仅用声音是很难实现交付的,并且影响交付效果。

文字及图片对儿童又略显枯燥,因此除改变营销的推广侧重点外,喜猫儿故事似乎不得不考虑向视频或线下场景的延申。
目前喜猫儿故事起用独立团队运营,主要负责内容的运营以及延申产品开发,也开始基于音频的形式进行新商业模式的探索,如推出线上打卡成长训练营,尝试将音频课程同相应书籍打包交付。

未来喜猫儿故事还将上线游学类产品,与爆款内容方合作,探索线下场景。此外,喜猫儿故事还推出了硬件产品,如车载音响、智能音箱等。将“轻付费模式做重”成为了喜猫儿故事商业模式的新探索方向。

 

绕开内容制作,是否绕得过高成本投入?


喜猫儿故事至今已有近20万注册用户,用户的次月留存率接近60%。其用户人群主要为3-12岁,覆盖区域集中于一二线城市,使用频率较高的场景则为哄睡和通勤,爆款产生率最高的产品仍然来自畅销书改编的音频、广播剧,以及大IP。

作为“内容电商”,需要对内容方负责,因此不断获取大量新的流量成为其运营的重中之重,不难看出,如何扩大人群的覆盖范围和应用场景是喜猫儿故事发展的重要命题。

在产品运营方面,喜猫儿故事现今基本处于独立运作状态,不再依赖喜马拉雅的流量池,且主要采用社群运营的形式。

每款产品的运营都由喜猫儿故事团队负责,后期服务则由内容合作方提供,流量仍然保持在喜猫儿故事端,并根据其需求标签,推送相关产品,进行新一轮产品用户的转化。

“我们喜马拉雅的理念是,业务是沿着用户的需求产生的,在社群运营推广产品时,家长反馈需要率高的,就会成为我们尝试的方向”,喜马拉雅亲子儿童事业部总经理周继铭表示。

喜马拉雅于2013年3月上线,是国内较早进入知识分享领域的音频分享平台,内容种类包含财经、新闻、商业、音乐、小说等,2016年尝试知识付费推出“付费精品”专区。

截止目前,喜马拉雅APP已拥有用户5.3亿,而其儿童频道日活峰值则已超过300万。采用内容电商的模式进行知识付费的运营,降低制作成本、提高生产速度的同时,也增加了内容选择的难度和运营成本。

延续喜马拉雅基本运营模式的喜猫儿故事,正在探索寻求突破,显然仅仅遵循喜马拉雅成人知识付费的经验,并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。

将“轻付费模式做重”能否成为其流量变现瓶颈的突破口?除此之外,成人知识付费下沉少儿知识付费的平台还有哪些困惑?“渐渐拥挤的少儿知识付费市场”系列文章将陆续揭秘!